首页

日本女王耳光

时间:2025-05-28 03:21:28 作者:多国展商将赴长春参加光博会 寻合作新机遇 浏览量:28923

  雾化吸入是指通过仪器装置将药液分解成雾滴,以气雾状喷出,经口鼻自然吸入,最终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目的的方法。

  雾化吸入治疗的药量虽然仅是全身用药量的几十分之一,但其可形成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,帮助快速缓解临床症状,避免或减少全身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,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。

  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了16个居家雾化吸入治疗的小知识。花3分钟看完,您一定会有所收获。

  1. 做雾化治疗前,脸上不要涂抹油性面霜,这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面部药物吸附。

  2. 雾化治疗前要清除口鼻腔内的痰液。尽量别进食,以免雾化吸入过程中产生的气雾刺激气道,引起恶心、呕吐等不适。

  3. 使用手持雾化器时,储药罐一定要保持竖直。使用面罩时,应罩住口鼻(面罩与口鼻的距离小于 1 厘米)。

  4. 刚出雾时,别急于罩住口鼻,防止因药物刺激引起咳嗽,应慢慢将雾化面罩紧贴口鼻部,缓慢呼气、吸气。

  5. 雾化治疗时间别超过 20分钟,避免吸入时间过长,吸入水分过多,刺激呼吸道。

  6. 雾化治疗时要观察有无不适和雾化器出雾情况,勿让雾气喷向眼睛。

  7. 治疗后要及时漱口,防止药液在口咽部聚集。使用面罩式雾化器后,要注意清洁面部,以免药液残留。

  8. 雾化治疗结束后,要对雾化装置进行清洗和消毒并晾干。

  9. 部分药物不能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,一定要谨遵医嘱,不要自行增减药物种类和剂量。

  10. 为减少幼儿雾化时哭闹,建议刚开始雾化时,将面罩放在离幼儿面部6至7厘米处,然后逐步减少至3厘米,最后紧贴口鼻部,让其逐渐适应喷雾方式及温度。

  11. 一般推荐成人雾化瓶内液体总量为4~6毫升,小儿为3~4毫升。药液太少,到达下呼吸道的药量也相对少,达不到治疗效果。药量过多,容易导致雾化时间过长,影响产雾质量和药性。

  12. 正确的呼吸方式有利于药液雾滴沉积,提高治疗效果。雾化吸入器有口含式和面罩式两种。使用前者时应采用口吸气、鼻呼气方式进行呼吸;使用后者时应采用鼻吸气、鼻呼气,或鼻吸气、口呼气,深吸气后屏气2至3秒,再慢慢呼气,尽可能将药液吸入咽喉部深处。

  13.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生理盐水雾化治疗对患者有益,不建议单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治疗。

  14.家用雾化吸入疗法主要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稳定期或缓解期治疗,如慢性咽喉炎、鼻炎、哮喘慢性持续期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、痰液阻塞征、肺纤维化、感冒后慢性咳嗽患者。经医生批准的需要湿化气道、稀释痰液的患者也可使用。

  15.一般的普通感冒和轻症患者没有必要进行居家雾化吸入治疗。

  16.雾化吸入治疗也有不良反应,大家要尽早发现、尽早处理。

  急剧、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  这可能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猛导致,此时应放缓雾化吸入速度。

  震颤、肌肉痉挛等不适  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不要惊慌,应及时停药。一般停药后可恢复。

  呼吸急促、感到困倦或突然出现胸痛  此时应立即停止治疗,并到医院就医。

  来源:《大众健康》杂志

  作者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  原红  刘海燕  王隽

  审核: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  高孟秋

  策划:余运西

  (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) 【编辑:李润泽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台湾特色主题街”亮相东莞台博会带来浓厚“台”味

有记者提问:据报道,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4日中断与尼泊尔大会党合作,再次将尼共(联合马列)引入联合政府并改组内阁。中方对此有何评论?

浙江告别冬天 11地市全部入春

连日来,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,黄河流域甘肃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省(区)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。针对流域相关省(区)旱情,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(简称黄委)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;自6月14日17时起,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;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,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。

几号放假?放几天?多地中小学公布寒假天数

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|走进雪域“桃花源”——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见闻

基地负责人介绍,在大棚里养菌50天后就进行菌棒移栽,移栽到田里40天左右就可采摘,采摘时间可以持续到明年4月底,天气好的话大概可以采摘7至8轮,平均每一亩干木耳产量可以达到1500斤。等到木耳成熟采摘期,则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。

变“势能之差”为“动能之和”(现场评论)—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辩证法②

上门后,张建明为王永花测量血压、监测心率,了解她最近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,并叮嘱日常饮食和生活中的注意事项,鼓励她要保持乐观心态,加强日常锻炼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